工程资质合作建筑设计的流程

124
发表时间:2022-07-18 14:02

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例,建筑设计阶段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目前大部分工程开始的第一步是方案设计,直接进行方案设计招投标的工作。这时候定下来的方案基本是概念设计方案。如果拿招标中标的方案文本去规划部门办理规划许可证肯定不会通过。原因是这时候的方案只是个概念,方案文本的内容远远达不到规划审批的深度。所以,通过招投标,概念方案确定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报规程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下一步是进行初步设计(不涉及初步设计审查的项目没有此阶段),最后是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建设方需要提供建设用地红线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设计任务书。只有提供了上述资料后设计人员才能利用其专业知识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以及业主方意图展开设计。但大多数的项目在没有正式的方案之前上述资料是提供不了的,这个情况下建筑设计工作该如何展开我们将在“第四节”着重论述。目前设计单位认可的设计条件是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也就是“工规证”办下来之后,就说明建筑方案已经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确认,可以开展后续的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前期的方案报审主管部门留档后,如果建设方认为已经报规的建筑方案确实需要大的调整的,调整好后的方案需要重新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筑工程报批流程对建筑方案设计的影响

建设工程在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时候需要提供建筑规模、层数、高度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在建筑方案或者概念方案确定的前提下才能填写的。甚至有的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都要附带建筑设计方案并进行比选。这样的话就需要在规划用地条件(建筑面积、容积率、限高、绿地率等)确定之前就要确定设计方案。这个阶段的方案我们称之为概念设计方案。所以项目刚开始设计方与建设方接触时,建设方需要提供用地红线图,以及设计任务书就可以开展概念方案设计。设计第一步先出具概念方案设计成果,经建设方以及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形成文件批复或者会议纪要(通过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可以直接公示中标方案)。接下来是申报规划用地许可证。规划用地许可证及其附件会对地块的规划条件做出明确的要求。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设计方按照地块的规划指标控制表将之前的概念方案进行深化,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报规文本,就可以申报建筑工程资质合作规划许可证了。在此阶段,每个地方的报规文本深度是不同的。设计方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的要求进行编制方案文本就能达到报规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管理部门要求报规文本和最终建成后完全一致,这就要求设计单位在报规通过之前就要把施工图设计完成,将施工图文件作为报规图纸。这样报规的文本就能和实际建成基本一致。这种情况下就给设计方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与风险,本来应该是在取得“工规证”后完成施工图设计,变成了报“工规证”就要拿出施工图,报证的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施工图都要修改。“工规证”下来后再正式出一遍施工图。显然按照上述流程,设计单位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翻了一倍,有的甚至把一个项目来来回回的做两遍甚至更多。

结语

建筑工程报批的程序一般是从立项开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条件)→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筑设计的流程是: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上述的设计周期普遍是半年到一年不等。报审程序和设计阶段遵循上述规律,一步接着一步进行,一般不会出现偏差。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会出现颠覆性调整,这类项目一般都是不按报审与设计流程来办。有的项目施工图出了,但面积超了预期,工规证得重新申报;有的是后期图纸调整大,最终的预算超了投资,前期的所有程序都得重新报审;也有的是前期的决策没有给后续的工作留够调整空间,导致为了不超之前申报的面积或者投资,后续压缩设计,降低标准等。也有的项目工期定的很短,业主开始就要求设计单位出施工图,施工单位拿到没有报审的图纸就开工建设,一边建设一边再报上述各种证件建筑走各种程序,在申报证件的过程中土地、规划、市政、消防、人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对项目提出的各种意见再修改之前出具的图纸,甚至导致现场拆改,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所以,“多少事,从来急”,但我们也要将各种审批程序与设计流程结合起来做,一步一步来,有时候本末倒置看似加快了某个阶段的进度,实则欲速不达,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友情链接

 联系地址: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蜀西路46号9栋9楼901号     监督投诉电话:13881882208(微信同号)